呀~今天要來講認真講一下阿爾蒂裡面的「藝術史成分」,不過我要先承認我沒有看原作,所以我只會寫動畫裡有呈現的部分。

 

我會努力的寫的有趣一點的,雖然可能會有點長,但希望大家不要放棄我(?)

 

基本上會是邊走邊看邊寫的狀態,然後因為只寫形式/風格史甚麼的很無聊,所以會比較往視覺文化研究的方向寫(簡單來說,就是會寫很多科普的知識)然後真的會很無聊的學術討論,會變成註解寫在最下面。

 

首先是本作的背景時代,文藝復興(Renaissance)在藝術史傳統上來說,指的是14世紀後半開始一直到阿爾蒂在的16世紀前半的時代,而17世紀則是巴洛克時代,首先要注意的是文藝復興這個字,最初是19世紀的法國人開始使用的,原本的意義為重生(1),所以這個時代的人是絕對不會說出:「欸,我昨天畫了一幅文藝復興的油畫」這麼ㄎㄧㄤ的話的(´c_`)

說到文藝復興最有名,當然是三巨頭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拉斐爾(Raphael),這個排列的順序是照著三人的出生年分排列的,達文西跟拉斐爾是1520年左右過世的,阿爾蒂故事開始的時候說過「這個故事是發生在16世紀初」所以可以推論可能三人都還在世,但無論如何米大大是絕對還在的(米開朗基羅超長壽),最後就是這個故事所設定的16世紀初,也就是所謂的文藝復興盛期(High Renaissance),就像後面劇情提到的此時義大利半島的藝術中心漸漸南移到了羅馬,相較起來佛羅倫斯(Florence,或是徐志摩所說的翡冷翠),則是1415世紀"文藝復興的起源地"之一(2)

 

再來說到我們的女主角阿爾蒂,這是個虛構的角色,但我相信阿爾蒂(Arte)這個名字可能源自於巴洛克時期最有名氣的女性藝術家亞特密希亞.簡提列斯奇(Artemisia Gentileschi),這種聯想還蠻直觀的,說到19世紀前的女性藝術家,亞特密希亞幾乎就是最有名的了,然而她的經歷跟阿爾蒂沒有任何關聯這點是可以在這保證的,但是關於這位藝術家,我想留到最後再寫。

 

在第一話時,我們在阿爾蒂的母親燒掉她的畫作的場景,看到了一點小線索:

0101

 

在背景的列柱上方刻有家族的紋章(coat of arms),五顆圓形的小球很明顯的在提示佛羅倫斯最大的家族梅蒂奇(Medici),梅蒂奇家族最初應該是從事與藥劑相關的行業,他們的紋章中六顆小球其實就是放血用的器具,而梅蒂奇這個字則是medico(medical doctor)的複數型(英文中的藥medicine這個字就是同源的),但是他們在歷史上嶄露頭角時,已經是佛羅倫斯有名的銀行家家族了。

不過就如阿爾蒂所言,他們家是很窮的貴族(並不是所有貴族都有權又有錢好ㄇ)這個觀念還蠻普遍的,家道中落的貴族女子基本上都會被要求嫁到有錢人家,不過阿爾蒂很堅持自己的夢想成為一位畫家。

 

唉呀,同學我覺得妳選錯新手村了(′)

 

文藝復興的義大利半島有沒有女性藝術家呢?有的,但是基本上集中在波隆那。波隆那從中古時期開始就一直是個大學城,跟其他國家比起來(3),波隆那對女性教育是比較發達而先進的,在藝術教育上也是如此。

15世紀時一位叫做Caterina de’Vigri的女子,成立了聖方濟會的修女分院,並且讓這些女子接受教育,波隆那的女性藝術家人數從這之後就開始增加,而這也成為了一種家族傳統,以此時最有名的女性藝術家Elisabetta Sirani為例,她的家族裡女性成員多數都從事藝術相關工作。

 

不過選佛羅倫斯其實還蠻正常的啦,畢竟文藝復興就佛羅倫斯啊,講波隆那大概只會被別人「蛤」而已(ε)

 

然後來說說,第一集就處理到的媒材的問題:

0102

雷歐問了阿爾蒂「有沒有在木板(panel)上畫過蛋彩(tempera)」,到16世紀義大利(除了威尼斯),多數的畫家還是在使用木板(小補充:義大利人喜歡用胡桃木板,然後北方人喜歡用橡木板),我們現在所知的一堆有名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畫,只有非常少數是畫在畫布上的;雖然我們所熟知的油畫(oil on canvas,油畫畫在帆布上)在莫約14世紀左右就被發明了,但是主要還是北方人(尤其是尼德蘭地區)在使用,然而有一個例外,就是上面講的威尼斯。

義大利半島在這個時期主要有兩種繪畫形式,一種就是木版畫,另一種則是濕壁畫(fresco)。就像大家所知的,威尼斯因為是建在潟湖上的,所以氣候非常潮濕而不利於保存這兩種繪畫形式,同時因為威尼斯是當時的貿易大國,也因此他們也比義大利其他國家還要早接觸到油畫跟畫布,所以基本上多數的威尼斯畫派的作品就是油畫(oil on canvas)

0604

而在第六話出現的濕壁畫則是一種超級困難的繪畫形式,製成的方法大致上就是把水性顏料畫在熟石膏上;濕壁畫的一大特點就是顏色可以保持非常的久都不褪色,然而,由於熟石膏是種快乾的材料,也因此上色的時候是非常講求效率的(而且畫錯還不能像油畫那樣直接蓋上去)。

講個失敗的例子,達文西最有名的《最後的晚餐》就是一幅濕壁畫(算嗎?),可是這幅畫掉色掉超快,雖然修復過了但現在保存的狀況還是非常差,這其實是因為達文西很喜歡亂玩顏料(),好ㄅ,很喜歡做實驗:他那個時候在gesso(打底劑)上同時用了水性跟油性顏料,然後就悲劇了(總之就是一個沒有搞清楚油水不容的概念),而至於為甚麼他會想這麼做,就要說到油畫的特性了;油畫之所以成為主流的媒材,除了方便修改、更好攜帶及保存等等,油畫在色彩表現上比起蛋彩還要亮麗,請看以下的例子:

ANGELICO,_Fra_Annunciation,_1437-46_(2236990916)

800px-Van_Eyck_-_Arnolfini_Portrait

上面的作品是安傑利柯(Fra Angelico)的《聖母報喜圖》是以蛋彩繪製,而下面則是范艾克(Jan van Eyck)的油畫《阿諾菲尼雙人肖像》,兩幅畫雖然作畫時間接近,但是油畫的色彩卻明顯的較為亮麗。

 

啊對了,第五話還有出現這個呢:

0601

0602

0603

這是一種常見的打草稿的方式叫做pouncing,不只是濕壁畫會用到,普通的架上畫(easel painting)甚至手繪經典(illuminated manuscript)也會用;作法基本上就是在已經完成的草稿上,沿著草稿線戳很多的小洞,另外要準備一個小小的布包,裡面裝滿了碳粉;接著就把草稿鋪在畫作的表面,然後用這個特別的工具將碳粉撲上草稿,碳粉會穿過有洞的部分在畫作表面留下痕跡。這種做法不只是西方會用,蒙古帝國在製作書籍的時候,也會使用這樣的技法。

 

而在阿爾蒂離開雷歐的工作室時雷歐給了阿爾蒂這個:

3S7mQpeZqcReLOvLeEmhTu

這是小型的祭壇畫(Altarpiece)其中像這種由三塊木板組裝在一起的祭壇畫又稱為三摺畫(triptych)(另外也有雙摺畫(diptych)多摺畫(polyptych)的形式),因為三摺畫本身有基督宗教中三位一體的隱喻,所以自中古世紀以來一直都是很流行的繪畫形式,這種小型的三摺畫由於體積小、方便攜帶,所以通常是放在私人的空間裡祈禱用;中間通常會繪製聖母子像,側翼則會繪製贊助者的主保聖人(patron saint)的畫像,另外由於黑死病肆虐的關係,與皮膚病相關的偉大的聖安東尼(St. Anthony the Great)聖賽巴斯汀(St. Sebastian)都是經常出現的聖人。

 

再來是在動畫中反覆出現的玻璃窗戶

3S6HvZJ5buGgKTQeLM3IxS

擷取

有沒有發現跟現在的玻璃窗差很多?文藝復興時期不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的窗戶都長得是這樣一圈一圈的,原因是這個時候的玻璃製作技術,還沒有這麼發達(我們現在的平面玻璃,還要再過幾個世紀才會出現)文藝復興時期還只有吹製玻璃,你知道就是那種一個人要拿著一根管子,慢慢把玻璃吹成一個圓球狀的那種;如果要做一面大面的窗戶的話,就需要把玻璃吹大讓弧度盡量減小,再一片一片的割下來,組裝成動畫裡那個樣子。此時的玻璃主要是在威尼斯製作的,而且是一種奢侈品,也就是說大家可以從家裡的玻璃窗戶數量,來得知家裡的經濟狀況,比方:維若妮卡真的很有錢欸(*´з*)
 

 

接下來是在劇情裡重複出現的話題同業公會(guild)

0202

動畫裡有提到「同業公會是由一群相同職業的工匠組織的團體」,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完全正確,比方說在義大利,畫家通常會跟藥劑師在同一個工會裡,因為他們所使用的天然顏料跟藥劑師使用的藥是一樣來源的;而在北方,畫家通常會跟織染工、皮革工匠等需要使用染料的職業在同一個公會裡(而且通常都叫做路加公會);公會的職責基本上,就是管理這個城市裡面同一職業工匠的各種大小事,從制定價格到喪禮慰問家屬通通都有,但總目標是發大財讓公會內成員能夠產出高品質商品。

而像阿爾蒂這樣的學徒(apprentice)要怎麼成為師傅(master)呢?當然首先你要先在一位師傅底下工作個好幾年,等到師傅覺得你學的差不多的時候,你就會有資格上升一個位階,成為journeyman(由旅行journey與人man二字加在一起),然後你就會被師傅踢出工作室,並離開原來的城市去其他城市的其他工匠手下工作。每位journeyman旅行的時間並不一定,但是主要的目的是讓你有足夠的經驗,最後你可以回到原來的城市或是在其他城市的公會,申請成為師傅master此時公會會要求你交上一件masterpiece(這就是大師之作這個單字的由來),你必須用盡你從過去到現在學到的所有技能,做一件超棒的作品;最後公會裡的師傅才會同意你在這個城市開業。

(去威尼斯工作大概也就表示,阿爾蒂是個journeywomanω`)

 

目前看下來,阿爾蒂的資料收集上是做的很不錯的,在許多小細節及台詞上看起來的確都下了很多功夫,但就唯一一個我真的覺得沒做好的,就是畫作跟風格史的部分吧。動畫裡出現了許多有名的畫作,我雖然心中會默默吐槽這些畫才不會全部都在同一個地方,但至少製作組在呈現工作室及贊助者家中的畫作時,一定找到了許多的確是這個年代的義大利畫作,但是唯有這一幅我真的沒辦法忍耐:

Arte_1101

1024px-Hugo_van_der_Goes_004

這幅祭壇畫(而且是三摺畫)是Huge van der GoesPortinari Altarpiece,它的確是由義大利商人所委託的,但是這幅畫製作的地點在尼德蘭、是在北方啊大大?!而且這幅畫才沒有這麼大好嗎?!(好ㄅ,我太機車了(´_`)

7Dh7lCGQUzvfAqSeptHB2g

最後是最後一集的天井濕壁畫,我們先不談「這種尺寸的壁畫,五天內能不能完成」或者說「無視契約內容,把畫家自己想畫的人放上去」這些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好了,這種試圖在天花板上製造出猶如天堂幻象的壁畫,在巴洛克時期極為常見(di sotto in su以及quadratura,但是更常用的名詞是欺眼法,trompe l’oeil),但是在阿爾蒂生長的年代,我們所知只有兩件類似作品完成,一件是MantegnaMantua的天井:

larger

另一個則是CorreggioParma的《聖母升天圖》:

correggio_dome_parma_1526_30_dtl

而這也是之後啟蒙了無數巴洛克壁畫的起源之作,就算我們不論雷歐好了,阿爾蒂怎麼可能知道這種作畫的技巧?!這個技巧根本就還沒普及啊?!

 

好吧,我吐槽完了(唉,我是不是太認真了?)

 

最後來回歸來提一下「女性畫家」這件事情好了,這就要回到阿爾蒂這個名字的由來:亞提密希亞.簡提列斯奇Artemisia Gentelschi

亞提密希亞的父親(毫無意外的)是位畫家,歐瑞茲歐.簡提列斯奇(Orazio Gentileschi)來自佛羅倫斯,後來到了羅馬發展;經常進出父親的工作室之後,亞提密希亞也隨著父親的腳步,開始學習繪畫。然而歐瑞茲歐經常不在家,因此請了他的朋友塔西(Agostino Tassi)教導年輕的亞提密希亞透視法,而這也正是悲劇的開始:塔西強暴了亞提密西亞。回到家中的歐瑞茲歐非常生氣的發現這件事,並向昔日的朋友以侵犯財產的名義提出告訴(過去兒女都被視作父親的財產),在法庭上,已經受到傷害的亞提密希亞,被要求一次又一次的敘述事情的經過;然而這也是我們後代的幸運,當時的亞提密希亞的口述仍然存在,並且成為重要的藝術史資料。

許多藝術史家喜歡以她的傳記,作為女性主義方法藝術史的根據:

633px-Susanna_and_the_Elders_(1610),_Artemisia_Gentileschi

在這幅蘇珊娜(Susanna and the Elders)中,亞提密希亞一反過去蘇珊娜在兩位老人的注視下的被動姿態,她筆下的蘇珊娜臉上明顯的展露出厭惡的神情。早期的(男性)藝術史家喜歡說:這幅精美的作品可能不是出於女藝術家之手,因為簽名上的1610年時亞提密希亞才只有17歲,而他們不相信這麼年輕的女孩能夠獨自完成這幅作品;後來的(男性)藝術史家則說:這幅畫不可能與她被強暴的歷史有所關係;因為訴訟是1611年發生的,這幅畫則是在10年就已經完成了。然而Garrard1991年卻提出了另一個看法:那麼只有一種可能了,那就是強暴並不是11年才發生,而是早在那之前,亞提密西亞就一次又一次的遭受侵犯。

無論如何,亞提密希亞在那之後的確成為了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她賺得錢足以養活自己以及工作室的助手們,還有自己的老公跟孩子們(而且她後來還幫老爸處理倫敦皇室的訂單)然而,為什麼亞提密希亞這麼成功的藝術家會被大家給忘了呢?答案應該不難猜想。

著名的藝術史學家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ilin)曾寫過一篇文章<為何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在這篇文章中,她首先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貴族藝術家?」原因在於西方藝術史中的藝術家多來自藝術家的家庭:他們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是畫家、雕塑家、金工匠等等,於是他們擁有那樣的背景,使他們有機會成為藝術家,而如果你來自貴族家庭,你會成為藝術家的可能性便大幅降低;同理,即使她的父親是個藝術家,她們一直以來都不被允許進入工作室,她能夠學習藝術的機率本來就小了,再加上歷史上女性多被希望待在家裡照顧家庭,所以也有不少女畫家在結婚之後就放下畫筆了,因此以藝術為業的到最後的女性也就更少了;也就是說,能不能成為藝術家跟你成長的環境有極大的關係,而跟生理性別一點都沒有關係。

面對白人男性掌握的藝術史傳統,諾克林清楚的告訴他們:女性藝術家雖然很少,但是仍然存在,而且她們都是有才富的女性(傳統上認為女性藝術家因為「不夠有才能」,所以才會被歷史遺忘)

亞提密希亞也因此成為了女性主義方法藝術史的巨星,因為她的傳記實在是太符合他們的需求了,比方說她最有名的《刺殺赫洛弗尼斯將軍的茱蒂絲》(Judith Slaying Holofemes)

800px-Judit_decapitando_a_Holofernes,_por_Artemisia_Gentileschi

似乎反映了她內心對於男性的厭惡及心理暴力,這幅畫準確的傳達了義大利巴洛克的戲劇性以及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影響;然而我也經常在想我們是否可以用其他角度來思考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只用女性主義的方法研究亞提密希亞,似乎太過侷限了我們對她的了解了。

最後介紹這幅我很喜歡的亞提密希亞的自畫像

800px-Self-portrait_as_the_Allegory_of_Painting_(La_Pittura)_-_Artemisia_Gentileschi

根據Ripa圖像學(Iconologia)繪畫(la pittura)是一位深色頭髮、帶著金色墜飾、穿著不停變化色彩裙子的女性。這幅畫以嶄新的構圖結合了自畫像與繪畫的概念,而且這是一件男性藝術家做不到的事情,因為拉丁文中的繪畫一詞是陰性的。我喜歡的藝術史研究大概就是這樣子(´ω`)**

 

感謝你看到這裡!其實這篇文章裡面真的有好多內容是從我的噗浪裡來的(哀,這篇文章真的爆長欸)但其實我已經忍住一些內容了,如果對任何內容還有問題的話,可以在底下留言喔~

好吧,總之總體而言我很喜歡阿爾蒂,在前面那篇文章裡我也說過了,而且我真的好喜歡文藝復興的衣服喔(((o(**)o)))

 

  1. 最初是誰開始使用這個字,學者現在還在爭論,但無論如何現在的藝術史家很少使用這個字,而多稱呼這段時間為早期現代(early modern),因為這樣比較「政治正確」,不過我還是習慣叫文藝復興,不然就是直接講年代,因為現代這個字也很多爭議,所以我最後還是覺得講年代是最沒風險的。
  2. 然而,我們可能要有一個概念:此時的政治經貿與藝術中心並非義大利,而是北方的法國跟尼德蘭地區(以前的荷蘭),由於台灣教科書過於強調此時義大利的重要,但事實上攤開歐洲史,此時最有錢也最有權勢的人除了教皇外,就是法國國王跟勃根地公爵(而且勃根地公爵在某些時候,其實比法國國王還要有權勢)。
  3. 此時還沒有所謂的「義大利」這個國家,就像大家歷史課上學到的,義大利很晚才正式建國,此時的義大利半島基本上都是各個城邦(State)各自為政的狀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領導者,可能是公爵也可能是更小的貴族。但是佛羅倫斯的狀況很不一樣 此時的佛羅倫斯是個「共和國」(Republic),然而這某種程度上是個幌子,因為實際上掌權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梅蒂奇家族(House of Medici)(雖然人家最後還是封爵了

 

最後是很假掰的Bibliography

Bissell R. Ward. "Instroduction" and "Susanna," in Artemisia Gentileschi and the Authority of Art: Critical Reading and Catalog Raissone. University Park: Penn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Bohn, Babette. “The Antique Heroines of Elisabetta Sirani,” Renaissance Studies 16, no.1, 2002.

Garrard, Mary D. “Introduction” and “Susanna”, in Artemisia Gentileschi: The Image of the Female Hero in Italian Baroque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Grayson, Marion Spears. "The Northern Origin of Nicolas Froment's Resurrection of Lazarus Altarpiece in the Uffizi Gallery." The Art Bulletin 58, no. 3 (2020/02, 1976)

Jacobs, Lynn. Opening Doors: The Early Netherlanish Triptych Reinterpreted.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1.

Lane, Barbara. The Altar and the Altarpiece: Sacramental Themes in 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4.

Nochlin, Linda. “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 Women, Art and Power,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8.

Sutherland, Harris Ann & Linda Nochlin. Women Artists, 1550-1950.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7.

(還有我上課的記憶)

 

後記

其實我本來想說要寫成上下篇的
結果想想 Bibliography不想寫兩次啊(´c_`)
然後文章弄一弄資料翻一翻就寫完了
所以就變成一篇了,只是真的好長啊(´・_・`)

好吧,下次的單篇就是普通的評論了XD
下一次就是隱瞞之事了!好期待喔!(〃∀〃)
(感覺會講很多聲優wwwwwwwwww

arrow
arrow

    St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